一根笔杆‍


(相关资料图)

一卷素纸‍

一笔一划书苍茫‍

一砚一墨绘河山‍

——林昱宏

在春天的尾巴上,映入眼帘的是满目新翠气象,沁入心扉的是阵阵迷人花香。过了谷雨,文冠果开始迎接春天最后一次回眸,一丛丛稠密的花朵洁白如雪,摇曳多姿,在山坡、沟壑、悬崖上绽露芬芳,娓娓道来一场春的花事。

文冠果为无患子科文冠果属落叶小乔木,又名龙果、文官果、土木瓜。相传当年伏羲曾以野生文冠果籽、叶为食,因此这种野果也被称为“龙果”。“木瓜”一名最早出现在《诗经》卫风《木瓜》篇,诗云:“投我以木瓜,报之以琼琚,匪报也,永以为好也……”,文冠果色彩青翠、小巧玲珑,是爱情的信物,诗歌反映了情人间对自由爱情生活的向往,寄托着彼此对情爱永恒、坚韧牢固的期望。

文冠花最妙之处是会变色。花朵先沿花序渐次开放,花瓣初期呈奶白色,基部有黄红渐变的斑点,钟形的花冠略微收拢,似梨花般一嘟噜、一串串的紧致,其后花瓣舒展,花心渐渐变为黄色、橙色或黄绿色,后转为绯红色,随花瓣逐渐微卷,脉纹慢慢加深,最后成紫色。

春末将近时,文冠果花序白中有绿、绿中显红,红中藏粉、粉中带紫,渐变色叠满枝梢,云兴霞蔚,色彩纷呈,从深绿色的背景中跳脱而出,极为雍容且壮观。

早在南宋时期,人们就已熟知文冠果花的变色规律。据胡仔编撰的《苕溪渔隐丛话》记载:上痒录云“贡士举院,其地栖广勇故营也,有文冠花一株,花初开白,次绿次绯次紫,故名文冠花。”

当时的文官,首穿白袍,次着绿袍,再穿红袍,最高阶着紫袍。古人颇富创意地将文冠果多变的花色与枯荣的命运联系在一起,应和了南宋时期官袍的晋阶颜色。因此文冠果也被赋予“官运亨通,文冠当庭”的寓意。

文冠果在文人手中代代传递,历经千载仍五彩斑斓。辛弃疾在《水龙吟》中有文称:“花先白次绿、次绯、次紫、唐会要载学士院有之。倚栏看碧成朱,等闲褪了香袍粉。”从花开花谢中抒发人间得意,转头春尽的感慨。宋代词人柳永道:“暮雨潇潇,檐下独酌,文冠入酒坠花间。”将文冠果的喜爱在笔墨中表达得淋漓尽致。文冠果可酿酒,可赋诗,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流芳千古,是文化的象征,更是文化的传承。

文冠果还是被子植物繁茂时期的第三纪遗留下来的“活化石”级物种,在我国的栽植历史可谓悠长。如今北京大悲寺内有两棵古老的文冠果。相传寒窗苦读进京赶考的读书人,敬其为圣树,折其枝随身携带,寓意文采冠首科考得中,加官进爵光宗耀祖。在应试完等待发榜的日子里,考生们会涌到西山八大处文冠果树下吟诗作画,默默祈祷“文官果”给他们带来好运。

文冠果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作物,除作为油料树种外,文冠果还有良好的药用价值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文冠果“性甘平,无毒,涸黄水与血栓。肉味如栗,益气,润五脏,安神养血生肌,久服轻健,百年不老。树枝煎熬膏药,祛风湿,强筋骨。”难怪别名“长寿果”和“天仙果”。

文冠果根系发达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,在贫瘠的荒地、岩石裸露的沙地均能较好生长,是防风固沙、荒漠绿化的优势树种。

如今,绽放在荒芜的额济纳大漠中的文冠果,朵朵白花开满树,像挂满枝头的风铃,随风摇曳,清新淡雅,成为大漠戈壁一道美丽风景。正如它的花语,纯情一样代表着一种沉着、坚韧的精神,鼓舞着人们坚持初心,勇往直前。

编辑: 陈美谕 制作:齐齐

关键词: